我国利用风能并网发电历时已近20年,尽管风电上网的装机已发展到50多万千瓦,然而从风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、发电设备制造水平等方面看,风电仍未走出“试验”阶段。业内有说法认为: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风电场,在更多意义上是“形象工程”和“观光景点”,距离产业化还很远。风能作为可再生的绿色能源,凭借其巨大的商业潜力和环保效益,在全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创造了最快增速。目前,风电在全球已发展为年产值超过5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。风能是地球“与生俱来”的丰富资源,加快开发利用风能已成为全球能源界的共识。
专家介绍风能最大的优点是可再生无污染,一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风机与同容量火电装机相比,每年可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、10吨二氧化硫、6吨二氧化氮。
资料显示,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,仅陆上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就达2.5亿千瓦,而且商业化、规模化的潜力很大。据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滨述介绍,早在1995年,原国家电力部就提出,到2000年我国风机规模要达到100万千瓦,但截至目前全国40多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56.7万千瓦,仅占全国电力装机的0.14%,风力发电主要设备依靠进口。
“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低”是我国风电界公认的风电产业化阻碍因素之一。记者在内蒙古采访时看到,在朱日河、辉腾锡勒等几个大型风力发电场,美国、丹麦等国的进口设备几乎一统天下,能见到的国产设备只有区区三台风机。据介绍,这三台风机安装几年来,始终不能正常运行,设计能力是600千瓦的风力发电能力,用起来只能达到几十千瓦,尽管价格低却根本没法用,性价比太差。
据了解,多年以来,国内不少有实力的设备制造企业、科研机构一直在试图加快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,然而直到今天,进口设备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仍在持续。
国内“长不大”的风电产业,是因为我国风电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吗?北方联合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乌若思谈到:“从可利用风能资源占全国40%的内蒙古风电多年的实践看,我国风力发电已完全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基本条件。”
过去10年,内蒙古风力发电每千瓦设备成本已由1万元降至七八千元,每度风电的含税还本付息成本价也降至0.5元以下,甚至已经具备了与南方一些火力发电厂同台竞争的实力。所以从至关重要的“算帐”层面上看,我国风力发电的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。
就在我国风能利用止步不前的同时,国际上许多国家出于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,风力发电增势迅猛,在德国、美国与西班牙,风电装机分别达到了1460万千瓦、637万千瓦与620万千瓦。就连风能开发起步比我们晚了近10年的印度,风电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。刘滨述说:“当我国的风电基本上原地踏步,主要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时,印度的大型风机已走出国门,并以极高的性能价格比赢得了国际风能界的一致好评。今年,我们已经开始考虑从印度进口设备。”
乌若思认为,已具产业化条件的我国风力发电迟迟不能迈出关键一步,最重要的原因是:由于电价、关税、贷款、税收等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不到位,我国的风电产业化从市场这个“源头”被束缚住了。乌若思说,对于一个产业而言,市场是起跑线,因为我们重视不够,风电始终没有市场,投资风电无利可图,甚至会背上沉重的包袱。所以,风电产业化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,只好一直在原地“起跑”。由于风电市场“无钱可赚”,导致了风电产业陷入“成本高-电价低-市场小-投资少-相关产业滞后-科研投入不足-成本难以下降”恶性循环的怪圈,在原地打转。
业内人士提出,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化,只能从做大风电市场破题。采访中,大家对正在酝酿中的促进可再生能源立法抱有很大希望,认为此法可能打破电力市场的地区分割,解决风电在全国摊销的关键难题,同时辅以信贷、税收、消费等方面的鼓励政策,从而引导更多的投资进入风电产业,进而借鉴彩电、汽车等行业的国产化方式,以市场来推进风力发电设备制造、研发的国产化。